逆清1845 第160章 君不见,汉终军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160章 君不见,汉终军

小说:逆清1845 作者:江南烟雨秀

    广州城外校场,整整一万七千名复汉军士卒站得极为笔直,他们身上穿着整齐的灰色制服军装,头上带着军帽,肩上扛着清一色的长洲造燧发枪,枪管上用卡榫固定着一柄雪亮的刺刀,远处看去,刺刀如林,充斥着一种肃杀之气。

    与此同时,超过百门长洲造火炮整整齐齐地摆在了阵前,钢制的炮管带着漂亮的曲线,在阳光下闪烁着谣言的光芒。

    而在校场之外,无数广东百姓正簇拥在此地观看,他们已经在事先得到许可,此次出征当堂堂正正,不许将百姓拦在外面,要让他们亲眼看到复汉军的努力和牺牲。

    对于广东百姓们而言,他们对于复汉军的态度是极为复杂的——从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更多是畏惧,担心复汉军带来兵祸殃及百姓,但是后来复汉军用种种行动告诉了百姓,复汉军是一支爱护百姓的人民子弟兵,再加上广东本身反清思潮浓厚,时至今日,大部分广东百姓都对复汉军表达了支持。

    如今,看到校场内精锐的复汉军士卒们,百姓们也下意识在场外窃窃私语,他们过去可是看过清军绿营和八旗的样子,几乎没有一处可以跟复汉军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一些见识多的人认为,这一次汉人真要出天子了!

    就在略微喧嚣的氛围内,赵源穿着一身整齐笔挺的军装出现在城门前,他的腰上挎着佩剑,身旁则是赵志、左宗棠、赵简、方孟昭等一众复汉军高层,人人衣着笔挺,透着庄严肃穆的感觉。

    在众人的陪同下,赵源亲自登上了广东的城门楼上,此时上面已经放好了数只铜喇叭,可以保证赵源的声音能够被校场内外所有人听见。

    就在今日,赵源决定于战前正式向天下人发表北伐宣言。

    当赵源站在城头上,环视着下面的一众复汉军士卒时,所有人的目光也投在了他的身上,人人神情肃穆,斗志昂扬。

    对于这些复汉军兵卒而言,他们既忠于大义,同样也忠于赵源个人。

    如今在复汉军当兵,已经成为了一件极为有前途的事情,先不说丰厚至极的饷银,光是分田这一手,就足够让无数穷苦的粤省汉子为其卖命,更何况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样也是下面这些人发自内心的追求。

    “诸位同志们、同胞们,今日华夏民族迎来了最危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华夏儿郎都应该站起来,为华夏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牺牲!”

    “自甲申之变以来,明祚倾移,华夏陆沉,满洲以北夷入主中国,荼毒百姓,祸乱中原,嘉定三屠,扬州时日,酿成亿万血祸。自此二百年以来,百万八旗鞑虏凌驾于亿万汉人作威作福,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天运循环,中原气盛。复汉军兴,倡议天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此乃国民之革命,民族之振兴,以拥护华夏及民众之利益,推倒满州征服阶级为先,缔造独立自由之民族。”

    当赵源在上面宣告誓言之际,无数人在下面听得热泪盈眶,甚至有许多士子跪在地上,口中颂圣。

    天下汉人百姓等待这一段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等待了两百年之久。

    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汉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鞑虏暴政,尽管这些行为都失败了,可是他们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在告诉所有的汉人,汉人绝不会屈膝投降!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

    “王师回来了!王师终于回来了啊!”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嚎啕大哭,他正是当年扬州十日后幸存者的后裔,那段天地为之震动的血泪历史,百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旁边的一众百姓们也在纷纷流泪,他们早已麻木的内心,终于等到了希望。

    百姓如此,复汉军的将士们更是人人眼圈通红,他们早已经集中学习过满清暴政所带来的残酷历史,也知晓其中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血泪,而对于这些汉人们而言,无时无刻不想打入京城,活捉鞑酋道光。

    赵源静静地望着所有人,他深刻地理解众人内心的愤怒和屈辱,血海深仇,自然以尸山血海来还!

    等待众人好不容易平息下来后,赵源才环视了众人一眼,声音中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自即日起,我等立誓伐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此革命者,天下人人有责。吾等知晓此战端一起,则必以驱逐鞑虏,犁庭扫穴为目的,唯有牺牲到底之决心,绝无丝毫侥幸之理。届时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为民族之奋起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作战到底,至死方休。”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随着赵源演讲结束后,台下的一万七千名复汉军儿郎们齐齐高声唱着复汉军军歌,这也是赵源改编后世的《知识青年从军歌》,因为其情感澎湃,朗朗上口,早已经在复汉军内传唱开来,成为了人人都会的一首歌。

    在壮怀激烈的各省中,各旅各团各营复汉军士卒扛着燧发枪,排成了三列纵队,跟随着军官的口令,迈着整齐地步伐,向佛山镇的方向浩浩荡荡前进。

    赵源身形笔直地站在城门上,他一只手举起行军礼,目送一营营的复汉军士卒离去。

    而在欢送的人群中,潘正炜老爷子身体虽然越来越不好,但是他却坚持不要女儿潘清涵的搀扶,一直长久地站立着,嘴里更是轻声唱着复汉军军歌。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一旁的潘师徵却笑道:“爹,我看您这样子,都恨不得自己上战场杀敌了!”

    潘正炜冷哼了一声,道:“老夫要是再年轻二十岁,这里面就肯定有我了!倒是你小子,要是将来不能从军校毕业,看老夫怎么收拾你!”

    作为赵家姻亲以及最鼎立的支持者,潘家在目前复汉军内的地位也相当高,潘家四个小舅子里,也只有年纪最小的潘师徵没有差事,其他三个人都已经承担了重任,而潘师徵却对复汉军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还主动请求赵源,批准他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进行学习。

    当然,对于这么重要的事情,赵源并没有私自做主,便直接找到了老丈人潘正炜,而潘正炜却没有丝毫介意,反而大力支持潘师徵加入复汉军中,唯一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潘师徵跟别人一样从底层做起,绝不能打着潘家和赵源的名头在复汉军内胡作非为。

    对于这一点,赵源自然满口答应下来,实际上但凡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的所有军官,只要没在战场上死掉,基本上都会进入升迁的快车道——原因也很简单,复汉军的扩张速度太快,而眼下合格的军官太少,升起来的速度自然就跟坐了火箭一样。

    只要潘师徵在黄埔军校好好表现,将来至少能直接成为连长级别军官,然后稍微磨练一番,就能升到营级,而再往后立下了战功,也能迅速打破年龄限制成为复汉军高级军官——这也是目前复汉军文官完全不同的点,他们想要往上升,要么只能选择穿军装进入军队,要么就只能老老实实在基层熬资历。

    ......

    当然,对于复汉军这等雄壮军威,也不是人人都乐于见到,至少还有许多留在广州的清廷遗老遗少们,他们面服心不服,又不敢公开反对,只好在心中悄悄地咒骂着。

    当初赵源安排这些人北上,有些人舍不得家里的财产,还有些人则是心怀鬼胎,还想串联本土势力反对复汉军,于是就开始互相勾结,意图作乱。

    对于这些人的打算,内务调查司司长罗广平自然心知肚明,他一开始并没有急于将这些抓起来,而是放长线钓大鱼,等到那些藏在水底的目标主动暴露出来,最后决定在复汉军出征之日展开行动,将这些人反对分子全部抓起来。

    为了便于行动,内务调查司被允许拥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被称为内务行动营,规模只有三百人,分成了三个行动大队,每支行动大队为一百人,下面则又分成五支行动小队,每支行动小队为二十人,为一个基础行动单元。

    当外面复汉军正在出发之际,广州城内的内务行动营也集中在了一起,人人穿着黑色的军装,胳膊上则带着红色的臂章,其中大部分人装备燧发枪,还有一些人装备手铳和手弩,都属于复汉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

    罗广平同样穿着一身黑色的军装,与众人不同的是,他手臂上没有红色臂章,站在了内务营院子屋檐的阴影下,整个人仿佛融入了黑暗之中。

    “各队领取各队目标,不得跑放一人,必要时可用口哨声传递信息!”

    “再说一遍,所有的反对者皆是大都督的敌人,也是我们伟大事业的障碍。他们不分老弱妇孺,而我们也绝不能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否则就是一种背叛的行为。”

    罗广平的声音并不大,但是却能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一旁的内务司军官们也在分发名单,里面的名录极为详细,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出生的婴儿。

    “我的话就到这里,诸位,祝你们行动顺利。”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