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张异的消息,想他了
“张家弟弟曾经说过,想要天下长治久安,无非是两条路,满足天下人的就业和上升通道!
就业图的是温饱,而上升通道,则是希望……
而对于皇子而言,他们唯一的期望的上升通道,就是那遥望可及的皇位。
哪怕留个念想也好!
可是在咱们家,弟弟们的所有念想,已经被父皇您堵死了。
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陷入不知道为何努力的迷茫之中……”
张异当年的说辞,朱标能一字不漏复述出来,朱元璋再听这些,竟然有些迷茫。
“这是所有弟弟的心病,只是每个人承受的能力不一样。
老三和老四尚且在懵懂的年纪,且他们比起二弟,皇位对他们而言,尚有些距离!
父皇其实明白这个道理,且父皇对于这些事的处理方式。
是以家的概念,以兄弟之情,去填补过往天家子弟不曾有的情感。
咱们是一家人,这是父皇告诉我们的。
可如今父皇却让二弟,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又提醒他要做个政治工具!
也许换成其他人,自是能接受。
可二弟,他如果不受,父皇又当如何?”
朱元璋被朱标说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认同朱标说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
关于就业和上升通道这个说辞,当年其实他也听说过。
朱樉的心魔,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
可是曾几何时,他又忘了这层关系,却将朱樉推到工具人的地步。
每个皇室成员,在享受皇室带给你的好处的时候,也承担着工具人的责任。
联姻,已经算是最温和的手段之一。
朱元璋自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但也忽略了老二心中的魔障。
你以亲情去维系皇子之间的平衡,却在关键的时刻将朱樉当成工具人去牺牲。
也难怪朱樉会受不了。
“唉……”
“父皇,天下人都明白您主张这场婚姻,乃是因为拉拢王保保,这有错吗,其实也没错……
可是您忽略了二弟的想法,也忽略了观音奴的想法!
那女子儿臣也见过,确实容貌端庄秀丽,处世落落大方。
可人家也看不上二弟呀?
父皇曾经安排我们与她接触,那姑娘心里有她的骄傲,她是真看不上咱家老二……”
“她凭什么看不上?”
朱元璋听到这可不乐意了。
老朱可是护短之人,不管他如何想招揽王保保,也挺喜欢观音奴那孩子。
但亲疏有别,哪个父亲不会倾向于自己的孩儿,更何况是朱元璋这种双标之人。
“老二虽然性子顽劣了一点,但人哪里配不上他,文治武功,老二就算不是顶尖,可也算得上及格……
就不说比常府常茂那个废物,把老二放在那些公侯子弟中,老二也算是中上之选吧?
她观音奴一个俘虏,如何敢看不上朕的儿子?”
朱元璋有时候任性起来,也跟孩童一般。
朱标暗笑,却不回答。
老朱想起上次他问观音奴的时候,观音奴回以忠孝最大……
自己透露出想要跟她联姻的决定,她却以亲人刚死,要守孝为由,拒绝了朱元璋的赐婚。
老朱是挺喜欢这聪明的闺女,也认为她足以成为朱家的儿媳妇。
虽然于礼不合,但朱元璋还是在大家的反对下,坚持要让他们成婚。
谁知道,观音奴反对也就算了,朱樉的反应更大……
情不投,意不合。
强行撮合,却会毁了朱樉一生?
他可以不信任何人,却唯独不能不信那个孩子。
想起张异,老朱忍不住问:
“那小家伙的消息,有一阵没听到了,他在龙虎山如何?”
两年了,张异虽然身在京城,但对龙虎山的情况了如指掌。
张异在龙虎山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早就在山上的锦衣卫的监视。
只不过,皇帝有些特意避开张异的消息,对于锦衣卫送上来的密奏,会选择性忽略。
如今尘封两年的记忆再次涌出,他却忍不住感慨。
朱标笑道:
“张家弟弟在哪都是折腾人,在龙虎山的两年,他也没有闲着!
大蒜素的秘方,他也传给了山上的道士,当年千金不换的神药,如今却深入百姓家……
龙虎山附近的百姓,也念着这位天师家二公子的好!
只是有些人不太高兴。
据说知道大蒜素的价格之后,胡大人病了三天……”
朱元璋对这件事也有耳闻,张异在以他的方式,远隔数百里,捅了胡惟庸一刀。
不过也因为这件事,胡惟庸与他的仇恨估计会更深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杀子之仇。
不过朱元璋并不在意,只要有他在,胡惟庸翻不出花来。
“后来,他又在山上,教导山上的人一种叫做【化学】的学科……,龙虎山上,经常有各种事故……
还有研究打铁……江西的官员不止一次告龙虎山想谋反!
这些都是父皇给压下来的,您忘了?”
朱元璋闻言笑起来,这件事他倒是记得。
地方上,确实有不少官员告龙虎山谋反。
毕竟张异研究打铁,怎么看都居心不良。
不过朱元璋早就有检校在那里知道,这孩子研究这些吗,压根和制造武器扯不上关系。
他最主要的,还是想找到合适打造针头的材料。
不锈钢,不会生锈的钢铁?
朱元璋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还有些好奇。
张异的研究不算顺利,他这些年赚来的银子,也源源不断消耗在买各种贵重金属之上。
算上他教导山上的道士们那个叫做【化学】的学科。
烧起钱来,可不是一般的快。
老朱乐见他在鼓捣,也期待他能鼓捣出什么新奇玩意来。
所以,哪个官员敢告龙虎山谋反,锦衣卫就查他……
这一来二去的,大家也知道龙虎山圣眷未失,一来二去也就没有人告了。
“世间过得真快,一晃眼也两年过去了!”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两年时间不长不短,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却是变化飞快。
张异好像也逐渐接近成年。
“再过两年,他都可以定亲娶媳妇了……”
老朱跟个长辈一般,操心起张异的事情。
朱标莞尔,就在今年,他已经娶上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如果能见证张异娶妻的一天,想来一定非常有趣?
不过,十四岁娶妻毕竟是少数,朱标自己也是十六岁才完婚。
“父皇还打着给张家弟弟赐婚的主意?”
朱元璋无声点头:
“徐达那边,上次他回来的时候朕给他透过口风!
他知道张异的本事之后,基本同意这门亲事,
你看徐家这些年,随着妙云女诸生的名声鹊起,给他家说媒的人早就踏破门槛了!
那姑娘朕看着喜欢呀,只是福缘薄了一点!
加上她似乎也另有心思,朕也就算了!”
提起徐妙云,这也是个让父母头疼的角色。
十岁的徐家姑娘,早就是远近闻名的美人胚子。加上她读书有成,女诸生之名也远扬。
只是这孩子有个毛病,爱修道……
时不时还穿着道袍,一副要出家的模样。
徐达对自己家的闺女是也十分头痛。
所以朱元璋提起她跟张异的缘分,老徐似乎有所领悟。
龙虎山张家的次子配不上他闺女。
可一个能改变华夏国运的大真人,却也可以。
更何况只要皇帝愿意,张异的功绩混一个爵位是肯定没问题的。
这样算下来,就算他闺女真的一心向道,总也不至于落个孤家寡人。
只是徐家丫头还小,徐达也舍不得这么快就将她的命运给定下来。
这件事只能晚几年再说。
“也不知道张家弟弟,什么时候会下山……”
“这些年,浙江工厂那边给他创造了不少银子,这货不将自己身上的影子折腾完,估计是舍不得下山的!
他本就不是爱出门之人,如今龙虎山不比从前。
张正常给他的权力,几乎相当于龙虎山第二人。
他有的玩,舍不得下山是自然的!
恐怕这世间呀,能吸引他下山的事情不多了!”
朱元璋语气中有些落寞,朱标也深以为然。
“张家弟弟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他有理想!
也许哪天他觉得自己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再次下山吧?
或者,遇见下山的机缘……
譬如,沐英哥哥回归!”
提起沐英,老朱也是担心。
洪武二年,沐英出海,按照张异最理想的情况来算,他们也应该回来了。
只是这茫茫大海之上,丝毫没有沐英的消息。
也不知道他们此行,是凶是吉?
朱元璋和朱标都商量过,如果沐英明年没有回来,他就考虑再派一支出海的队伍出去了。
如今,大明的玄武军已经逐渐成型。
且这两年的国力稳中有升,支持得起第二次出海。
这一切,其中有不小的功劳,还是药王稻的推广。
水稻北迁,药王稻推广,几乎在张异离开京城之后,朱元璋马上推行。
药王稻的产量,确实惊艳了许多人。
如今两年过去,江南附近,已经逐渐种上药王稻。
而另外在皇帝的忧心推广之下,华北平原一带,也广泛种植。
朱标曾经估算过,最多到洪武八年左右。
大明能完成药王稻的覆盖。
虽然美洲的事情不太顺利,但药王稻却是实实在在为大明休养生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张异的另外一个贡献,却来自于东边的浙江。
商税的改革,初见成效……
浙江在农耕和商业之上,都有建树。
尤其是张异所言的纺织工厂,短短两年时间,出品让浙江一地的棉布价格,生生砸下一成。
由此可知,它产量的恐怖。
工业化这三个字,老朱第一次体会到它的力量。
按照张异的管理方式,工厂的出货量十分恐怖。
而销量带来的,自然是大量的税收,朝廷在商业税这一块,收上了不少钱。
而那些在工坊工作的工人,尤其是女工,也获得了不少收入。
这潜移默化之下,一开始在浙江民变的富户也好,百姓也罢,似乎逐渐看出了好处。
浙江本来就是商业发达之地。
大家没了海上贸易之后,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内地的市场。
突然杀出这么一家工厂带头,加上商人们发现,浙江的营商环境,确实比其他地方好了不少。
虽然朝廷在这里征了重税。
可皇帝却在税法之外,严禁地方官盘剥商人。
一来二去,算下来其实成本好像也差不多。
以前大家逃税,可许多钱银也需要拿去打点地方官,只要官方能控制地方官伸手的频率。
也愿意维护律法的公正。
钱给谁不是给,给朝廷……
那还给得安心。
当年闹得沸沸扬扬,说要出兵镇压造反的浙江民变,早就消弭于无形。
两年时间,尚不足以看清楚一个政策的好坏。
可如果再过一年,事情依然向好的话,朱元璋就打算将这个政策全国推行了。
“对了,父皇,今日李相回报,关于您让他拟的名单,他已经拟好了!”
父子二人聊着聊着,朱标想起另外一件正事,将一份名单交给朱元璋。
这份名单,正是去年第一次科举之后,大明的进士名单。
这些人按照老朱自己的心意,也各有各的安排。
如今一年过去,正是朱元璋考核这些人的时候,所以朱元璋让李善长找吏部要了这些官员的考核名单。
父子二人自然而然切回工作模式。
老朱拿起这些官员的考核名单,细细阅读。
逐渐的,他的脸色黑起来。
“这些人,太差了……”
朱元璋放下名单,捏着自己的眉头,情绪波动起伏。
皇帝失望的情绪,迷茫在书房之中。
南北分榜,科举考试……
这些东西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一件事。
可是这批人比起大明前边的官员,不如甚多……
这让朱元璋有了一种真心错付的感觉,也让他觉得特别挫败。
“这些人,还不如朕早年从民间推举上来的人有用!
都是些什么废物……”
朱元璋气得将名单丢在地上,说:
“看来呀,就算是科举了,举荐人才这件事,也不能落下……”
朱元璋心烦意乱,先让朱标离开。
他自顾生气了许久,让太监进来,准备出行。
不多时,他出现在一个精致的院落之中。
知道他来,有位佳人款款走来,跪在皇帝面前:
“观音奴见过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