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正寺拟了好几个名,赵贞都不太喜欢。皇子的名讳,最后还是用赵贞亲自取的字,单一个钧字,由宗正寺造册,入了玉牒。赵贞随即命钦天监择吉日,由中书拟诏,准备册立太子。
册封的旨意还未下达,便遭到朝臣的反对。
尤其是宗室大臣。暗自入宫,极力劝诫赵贞,不可立赵钧为太子。直言皇子年幼,未满三月,立嗣之事宜缓不宜急。又暗示赵贞,而今后宫人丁太过单薄,应当广纳妃嫔,多诞育子嗣。
赵贞一概不听,只是语气温和地安抚众臣:“朕心意已决,你们不必再谏。”
宗正寺少卿赵端,入宫求见赵贞说:“皇上一味宠爱皇后,不但虚设六宫,专宠萧氏一人,而今又要立萧氏所生之子为太子,可知天下人会怎么看。天下人皆道皇上是傀儡,被萧氏摆布于掌中。要真立了太子,恐怕将来宗庙都要改姓。萧家的权势不宜太盛。而今已然有了一个太后,这些年垂帘听政,大权在握。皇上再立太子,让萧氏成为太子之母,长此下去后宫干政之势只会愈演愈烈。皇上立太子容易,将来想废就难了。”
赵端向来是个刚烈耿直的人,又为官清正,宗室中有很好的声名,连萧云懿对他,也颇有几分忌惮。
他先前曾担任吏部右侍郎,也是性子刚直,得罪了太后。太后却也没杀他,只是将他调任至宗正寺担任少卿,管理些宗室事物,没有实权。
太后掌政的这些年,宗室被排挤的厉害,失权严重,因此对太后及萧氏一族多有忌惮,多次在赵贞跟前说悄悄话,要他提防萧氏的野心。
原本赵贞大婚亲政,太后就该撤帘罢令,可而今太后依然稳坐在朝堂上,对百官发号施令。加上她毒死太上皇的事,虽然无人敢说,但人人都知道。宗室大臣心中诸多不满,认为萧氏有窃国之心。天下是姓赵的,是赵家的祖宗骑马打下来的,可而今却是姓萧的说了算,自然赵家宗室不乐意。
然而赵贞知道,太后没有那样强大,他也没有那样弱小。
太后能掌权,凭借的是皇帝之母的身份。若没有赵贞,她就算不得合法。太后虽强,但萧氏族弱,族中也没有能支撑得起门户的成年男子,所以太后只能同赵贞相捆绑。他们母子是一体的。太后对朝廷事务,也说不上是独断专行。朝廷政令,以及人事任免,太后还是会同赵贞商议,尊重赵贞意见的。
太后为政清明,政绩显著,在朝野得人心。赵贞对她的为政之道,包括用人,内心都是认可的。太后虽有权欲,但她能做事,让人心服。赵贞和她斗,能不能成功且不说,即便成功,朝中换一批人上来,也不见得能将国家治理的更好,反而损伤朝廷元气。
为君不能为了一己的私欲。因为自己想要掌权,就贸然掀起争斗。真要是于国于民有利,他让一让也没什么。他前世尚且能沉得住气,何况重来一世,只会更加自信沉着。太后身体不是太好,寿数不长,早晚会先他而去。宗室这些人,各怀心思,也并不是省油的灯。
虽如此,对于宗室大臣,赵贞仍是需要好好安抚的。
不能让他们太失望,否则就会生异心。
他拉着赵端的手赐坐,笑着宽慰道:“朕明白你的意思,断不至于此的。”
赵贞语气温和:“朕只有这一个儿子,朕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总不至于让天下人就骂朕昏庸。何况我朝一贯的规矩就是立皇长子为太子,这并未坏了规矩。如何能扯到宗室改姓上。”
赵端道:“外戚专权,历来是大忌,陛下不可不妨。皇上就不该专宠萧氏。后宫是皇上的后宫,不是她萧家的,岂能由她独专。高祖当年,为何要去母留子,不就是为了防止女主专权。陛下而今这样做,先帝必不能同意。”
赵贞平静道:“这世上事,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盛有衰,此消彼长,自然之理。即便是皇后无子,立别的皇子为嗣,结果也没什么不同。去母留子,本就违背人伦,天理不容,朕已决心废除。此事与太后皇后皆无关,是朕的想法。将心比心,真若是长此以往,动不动便杀母留子,以后哪个妃嫔还敢为皇帝生子。后宫必定人人自危。后妃们自相残杀,皇子自幼承受失母之痛,反引得保母之流觊觎太后之位。此等恶例已成后宫之毒瘤,必须去除,否则遗患无穷。要想废除此制,只能立皇后之子为太子,别无他法。”
赵端被说的无言可答。
但有人来劝,赵贞也不生气,皆是表明决心,好言劝回去。
陈平王入宫,赵贞有意和他谈起此事。
“你觉得朕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
他虽然决心已定,但看到宗室人人反对,心中不免还是有些隐忧。
“有人说,朕是在绥靖纵容,养虎为患。宗室那些王公,最近怕是聚在一起,日日说朕的不是。说朕偏宠皇后,一心讨太后的欢心。”
赵意宽慰他:“不过是些牢骚罢了,皇兄不必往心里。”
赵贞道:“他们是不是也在你跟前抱怨?我听说,好些宗室大臣最近常去你府中,怕也是想借你的口劝朕吧。”
赵意道:“我知道皇兄不愿听。”
赵贞道:“你对立太子的事情怎么看?”
赵意道:“去母留子之制,确实长存无益。皇兄借立太子的机会废除此例,是仁厚之举。我自然是支持皇兄。”
赵贞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多了。”
赵贞知道,立太子是大事,他这样做,必定会改变一些什么,和前世不一样的地方。
但具体改变什么,是吉是凶,眼下还看不清。
他希望是吉。
五月,诏书下,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并大赦天下。同时,免除全国一年的赋税。
自赵贞登基以来,政治一直很稳定。国内没有发生什么战争,百姓能安心地从事生产。太后是个励精图治的人,极其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已多次减免赋税,又整顿吏治,派出官员巡查州郡,打击贪官污吏。
此外,严刑峻法,将死刑的判决权,收归刑部。州郡以下任何官员审理案件,判处死刑,需刑部签核,没有朝廷勾朱,不得杀人。否则一律问罪。
这些案子,每一件,太后都要亲自翻阅卷宗,亲自核准。
她做事极细,审理案件,锱铢必较,但凡发现有一点漏洞或疑点,即发回去重审,并查证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只此一件事,就在朝野间树立了威望。赵贞是他一手培养,处处学她,做事同样谨慎,勤勉用功,同样受到赞誉,称之为二圣。
而今,魏国的赋税,乃是诸国间最低的,政治也是最清明的。邻国的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溜出边境,偷至魏国。太后下令,凡是流民百姓,皆授予其田,任其耕种,头三年,皆免征赋税,徭役。田地若不够的,从官田里划分,官田不够的,再从王公贵族的田地中分,务必使流民百姓有田地可耕。如此,邻国的百姓纷纷归附。太后命地方郡守为人口户籍造册,及时统计新增人口,所有户籍册子每年更新,交归朝廷。还要定期派人去核准,凡是地方官府,或世家大族隐匿人口的,为官者罢官,贵族没收田地,剥夺世袭爵位。
此政,虽是利国利民,却也触犯地方官僚极贵族豪强的利益,不久青州就有豪强起兵造反。
太后命周敦带兵前去平定,一个月,平定了叛乱。将当地豪强的田地全部没收为官,重新任命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