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日子里,张伟平时赶路,闲时则缠着雷豹教他识字,骑着马时便用手在书本上比着字书写,休息时则折了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他这副勤奋好学的模样不仅惊呆了河口乡的众人,也惊呆了雷豹,因为他发现张伟识字奇快,有时候甚至能举一反三,让他这个私塾学历的人都不禁有些怀疑起自己的智商来。
张伟则是对此充耳不闻,并没有解释,他本就识字好不好,繁文楷体以前虽然没接触过,但很多字跟前世的简体字相像,只要有人教授,除了极个别文字,大多数学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时间很快就在走走停停中流逝了,待张伟的心思从书本中回过神来,他们已经到了南阳(今河南南阳市)。
南阳在商代时叫做南乡,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将其更名为南阳,设南阳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汉承秦制,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南阳人,从此处起兵,击败了王莽,中兴了大汉王朝,隋朝时依然设置了南阳郡,郡所南阳,下辖新野、穰县、课阳、冠军、顺阳、新城和菊潭七县。
南阳所在的南阳盆地,处于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北有秦岭、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当山,东有大别山、桐柏山,三面环山,是天然的形胜之地。
古人如此评价南阳,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唐朝安史之乱时,李唐王室都被人赶出了长安,可是江淮湖广一带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却还能通过南阳盆地,源源不断地运送往汉中,以支援前线,为李唐王室之后的反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你问为啥不先打南阳,好问题,当初王莽也是这么想的,让他弟弟王邑领兵百万(史书上写的百万,实际估计只有四十三万)攻打南阳,还没打到南阳呢,在南阳盆地的关口昆阳(今河南叶县)就挨了一发陨石,后来更是被刘秀三千(实际有一万七)破百万,直接一波凉凉了。
南阳这么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只有南面一处豁口不说,还被自古有名的坚城襄阳牢牢卡住,连曹老板曾都在这里一炮害三贤,不到万不得已,是没人愿意强攻这里的。
“上承天时之润泽,下秉山川之恩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真乃雄居中原之宝地也。”
就在张伟感慨之时,雷豹来了:“张兄弟,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张伟:……
张伟发现雷豹出来一趟学坏了,说话都会绕弯弯了:“先听好消息吧。”
雷豹:“我们不用去长安了。”
这tm算什么好消息,我想去长安啊!
张伟挑挑眉:“坏消息呢,不会是边关起了战事,我们就地入伍赶赴边关吧?”
雷豹摇摇头:“当然不是,我们要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以西)修驰道。”
张伟:“陕县,那是哪里,把你的破地图拿出来我看看。”
不怪张伟不知道,古今很多地名变化很大,他才穿越过来没多久,很多地方都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
在翻看了雷豹的简易地图,与自己不算丰富的地理知识对比了一下后,张伟忍不住怒骂出声:“草,三门峡!”
三门峡,黄河航道的天选夭折之地,也是卡死关中平原发展的天然瓶颈,因为河床中有坚硬的岩岛将水道分为三股急流,北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故名三门峡。
在三门峡有个着名的旅游景点叫砥柱,没错,就是成语中流砥柱里的那个砥柱,而在三门峡以东,则是百余里的峡谷险滩,《水经注》曾记载,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这么一处险滩要地卡在黄河航道上,自然就限制了黄河下游对关中平原的运输能力,古人甚至还发明了一种叫上门填阙船的船只,以坚固着称,就是专门用来应对三门峡的急流险滩,但效果也只能说比以前好上一些而已。
至少据张伟所知,唐朝时期因为关中人口快速增长,而受三门峡的限制,下游的粮食很难运抵长安,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统治期间不得不数次驾临东都洛阳,以此带走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关陇权贵,好减轻关中平原的粮食压力。
你问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啥不用去洛阳吃饭?
问的好!
见过会翻山的船和运河吗?
厉害吧,拿人命填出来的!
船也是靠人拉的,黄河古栈道了解一下。
看来现在这个王朝的关中平原,承载能力也到了上限,不过驰道这个方法不错,张伟记得古人就是在三门峡东西两侧建立了大型的集中转运仓储,依靠陆路绕开三门峡,再经由渭水将粮食运抵长安的。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世上永远不缺聪明人,张伟不禁朝廷中对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起了好奇心,日后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同他见上一面。
话虽如此,但一想到不能去长安,张伟就有些失望,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雷豹的话还有后半句。
雷豹:“还有,上面下来命令,要我们横穿伏牛山,尽快抵达。”
张伟:?????
你这人说话怎么跟拉屎一样,一截一截的,就不能一口气说完吗?
张伟不知道这是哪个天才想出的主意,但心底已经将那人全家直系亲属问候了一遍。
伏牛山可不是一座山,而是从南阳至陕县中间一条宽四百多里的山脉,在旅游景点开发已经如此完善的现代,里面都有不少荒无人烟的地方,更遑论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让他们进山是准备去送的吗?